上善若水润物无声———记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萍
时间:2019-01-15 09:18:48 来源: 作者: 点击量:


      黄萍,女,1973年出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15年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2015年景德镇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黄萍在花鸟画艺术上造诣颇高,作品气韵生动,意境高雅。陶瓷作品曾获得三十多项国家级、省级金、银奖,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多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央视陶瓷频道(瓷珍中国)及各大媒体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一、作品有价善心无价

  采访是在黄萍教授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她的工作室温馨典雅,室内或摆放或悬挂或陈列着许多绘画精美的花鸟陶瓷作品,每一处都散发出艺术气息,让人赏心悦目。

  回想起这次桂馨十周年北京慈善晚会作品拍卖结果,黄萍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喜。这次作品捐赠,她并没有特别关注,往常捐赠的经验告诉她,拍卖的结果自会通知。后来北京基金会秘书长把拍卖结果和现场视频传给她,在众多名家作品中,她的作品从起拍价三万起拍,价格节节攀升,拍价在经历三十万、四十万准备落锤时,价格又急转直上,最终落锤价为七十万人民币。这时,她才了解到自己这件作品拍卖过程中的波动起伏,这个价格让很多人,甚至是黄萍本人都为之惊讶。自己的作品拍到七十万的高价,说明大家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格外关注,同时也证明了自己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都令她感到惊喜。

  在谈到是什么机缘参加这次北京慈善拍卖会的善举时,她谈到,之前她去过一些乡村学校,孩子们的父母外出务工的人员占比很大,家长们把小孩留在家里生活,偏远山区学校设施的简陋不足以支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特别是看到山区孩子那渴望知识的眼神,她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她非常希望用手中的画笔为乡村教育增添一抹自己的色彩。

  正好那时碰上北京桂馨基金会发出邀请,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她没有过多思考参与这个活动能够带来什么好处,只是想到,她的捐赠也许能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多一些帮助。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凑巧的是,她恰好碰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可以为孩子们做一些善事,于是义不容辞地参加了慈善捐赠活动。正如《无问西东》里的那句台词“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她听从了自己内心行善的的声音。

  黄萍从2008年开始做慈善事业,至今已有十年的光阴。十年来她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公益,既有各种慈善捐赠义卖,也有免费讲学等。内心的坚定信念让她在遇到这类活动时,都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自己在行善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的快乐和自豪。

  捐赠的作品,对于她来说或许只是奉献了一点善意,但是对于那些被帮助的乡村孩子们来说却是通往知识之路的一条捷径,更甚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这些来自旁人的赞誉她都只是微笑着说,这是应该的。因为对她来说这只是构成人生经历的一小部分,而这之外更多的是平凡却精彩的生活。

  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古人曾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还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句,也成为古今家训中的高频句子,这都说明了家风家教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家族和家庭生活场景中,家教是传承精神品质的最高智慧。

  黄萍成长于一个教风严谨的家庭,父亲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在谈起自己的父母和家风时,她说为自己的父母而骄傲,父母身上与生俱来的自律勤勉的品质和对善良的信仰,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人生价值观。在这样的家庭土壤中,她心中善良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2008年,她就开始为汶川、雅安等一些灾区捐赠作品,奉献爱心,至今已捐赠了出了七八件作品。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每件作品都倾注了自己心血和智慧,像是“孩子”一样。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实现并超越自身的价值,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帮助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欣喜和骄傲。一件作品可以用具体的数额来衡量它的价值,但是其它蕴含在作品中的爱心,这无形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份善意与爱意的力量往往是相互渗透的,每个人都像是这大千世界里的一颗水滴,很渺小,但是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不仅照亮了他人,同时也温暖了自己。

  她说在慈善捐赠中,除了给乡村孩子们送去温暖,自己也能收获一份感动,更多的是带给儿子以榜样的力量。当听到儿子的一句“妈妈,干得好!”时,她明白自己也像当初的父母一般,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她向儿子提出希望未来有一天,两人能够共同去做慈善,做公益时,儿子一句坚定的“那是必须的!”黄教授明白了,善举不仅仅是一个行动,而是一个信念的传播,一种爱心的接力。所以在基金会秘书长发出邀请参与明年的拍卖活动时,黄萍果断地答应了,因为在她看来,善良是一种美丽的修行。这一件件在她认为该做的事情如同前行道路上的小花朵,每完成一件就好比一朵花儿盛开,终将开成一条芳香四溢的花,芬芳远播;也如同浩瀚宇宙中的点点繁星,终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为人师者教学相长

  在慈善领域的背后,黄萍则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作为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授学问,传达艺术的理念。

  作为教师的黄萍,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有新的思考。她认识到,教学是在丰富自己的同时还能够将观察世象所得的感悟,所触发的情感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启迪学生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如何让学生喜欢和热爱这门课程,就需要他们用心去体会和实践创作自己的作品,用画笔表达出最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最近讲授的陶瓷新彩绘画的学习时,理论知识的讲述过后,黄萍就把她的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室,课堂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活跃起来,她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自己的作品,来发现和寻找美,学习领悟老师是如何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境,她希望以直观接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们欣赏到黄老师典雅的作品时,无不发出赞叹。在与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候,她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将来也可以绘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在融洽的对话里,她逐渐引导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她尽力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这种课外开放式教学,充满了欢声笑语,不仅给学生具体的感受和接触,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除去教学工作,黄萍业余时间更多的是进行艺术创作。在被问到二者是否有冲突时,她笑着说平常的教学工作与自己陶瓷绘画创作不仅没有冲突,反倒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自己不停地实践和提升,就能够更好地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点与技法。同样,现在她创作出的一些作品中的构图和想法来自于课堂实践的教学,通过知识的讲授她从中发掘出一些形式美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教学和创作相互促进,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老师,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你。”这是去年一个毕业生在顺利完成毕业作品时对黄教授说的。一句话,那位毕业生对黄老师的感谢和敬仰跃然纸上,并将以她为目标继续奋斗。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内心十分感动,因为这不仅是对她教学上的肯定,也是激励她不断前行的力量。

  四、破茧化蝶自成一家

  作为一名景德镇本土人,生长在这个陶瓷手工业城市的黄萍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耳濡目染,读书时期学的专业也是陶瓷艺术。所以当她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和陶瓷艺术创作的时候,想把这种文化弘扬出去,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越走越远。

  她的陶瓷绘画风格具有独创性,虽然父亲是这方面的前辈,但是她并没有沿袭父亲的传统风格,而是不断地创新求变,但开创新绘画风格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早先,她父亲不理解她突破传统的创新方式,认为她花费时间去研究的创作风格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后来,当黄萍的作品慢慢崭露头角,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父亲也开始肯定她的作品,而父亲的肯定也成了她继续创新的动力。

  一次在北京和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老师交谈中,张守智老师对她现在绘画路线的肯定,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为了展现出自己作品的独特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她一直在研制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曾进行过镶器庭院作品,高温釉彩的绘画创作,每一个阶段都进行着新的尝试。2016年创新发明的留光溢?彩,是利用自研陶瓷材料,采取喷、洒、跺等手法吸附瓷面,手绘后再上一层粉彩色料,烧制完成的成品颜料渗入肌理,形成丰富的层次感,令画面闪耀着柔和的粼粼之光,展现出碎钻般的华彩,将光的艺术附着于新粉彩之上。此次捐赠的《国色天香》的作品就是采用了这种独立研发出来的工艺,选用圆润秀美的玉瓶为载体,画面牡丹花盘硕大,娇艳华贵,将牡丹的国色天香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弥漫着唯美气息,仿若置身于瑰丽的梦境,堪为一代收藏佳品。

  黄萍始终对自己说:把每件小事认真做好,这就是不平凡的。不论是在做慈善还是教学与创作方面,她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回望她的人生历程,那奋斗不息的身影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